Intertraffic交通展作为全球智能交通设施展和交通技术展的标杆平台,自197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始创以来,已发展成为覆盖基础设施、交通管理、智能出行、道路安全等领域的顶级盛会。
其母展Intertraffic Amsterdam2022年吸引了来自49个国家的800家参展商和121个国家的23,526名专业观众,国际买家占比达74%,充分展现了其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2013年,Intertraffic交通展进入中国市场,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合作打造IntertrafficChina,形成“单年上海、双年北京”的举办规律,成为亚太地区智能交通设施展和交通技术展的核心枢纽。
2026年6月3-5日,Intertraffic China将再次登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以“智能基建与道路安全技术”为主题,搭建全球技术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的桥梁。
2026IntertrafficChina:智能交通技术的“超级试验场”
作为2026年亚洲智能交通设施展和交通技术展的年度旗舰,IntertrafficChina以“智联交通,绿动未来”为主题,全面展示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与解决方案。展会覆盖智能交通设施展的核心领域,包括:
5G-A车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
上海主城区200公里主干路已实现5G-A商用部署,时延低于20毫秒,支持自动驾驶车辆远程操控和实时路况监测。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BIM与GIS融合,实现道路病害监测预警响应速度提升60%,养护成本降低45%,成为智能交通设施展的重点展示内容。
上海联通在嘉定、杨浦等区域建成的5G-A“双20”车联网示范区,已实现全时全域单向端到端时延20ms、单用户上行速率20Mbps,为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绿色低碳材料与智能施工设备
中能欣安的碳纤维融雪化冰系统已在湖北神农架、江苏京沪高速等多地应用10年,实验室数据显示使用寿命超30年,可替代传统化学除冰方案,减少环境污染。
该系统通过地下碳纤维发热电缆主动除冰,避免化学融雪剂对土壤和桥梁的侵蚀,目前在湖北G347国道酒壶坪段等场景中仍稳定运行。智能压实机、摊铺机等设备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助力“双碳”目标,成为交通技术展的亮点。
智慧港口与物流创新
同期举办的“智慧港口及装备展览会”将展示上海港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作业效率提升30%)和5G智能调度系统,推动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
上海港计划在2026年发布《上海港智能化升级白皮书》,进一步明确智慧港口建设的技术路径和标准体系。
技术落地中国:从实验室到城市道路的跨越
Intertraffic交通展作为全球智能交通技术展的实践窗口,通过“技术展示+场景落地+产业对接”模式,推动多项前沿技术在中国规模化应用:
车路协同系统(V2X)的实证案例
长沙县自2024年启动车路协同智能路侧安全预警系统三年建设计划以来,已在73处事故多发路段部署239套系统。
截至2026年,特定路段交通事故率降低80%,死亡人数减少90%,相关技术在IntertrafficChina实景模拟区复现,成为交通技术展的典型示范。
系统通过C-V2X、5G通信和边缘计算,实现人、车、路、云的高效协同,日均预警次数达50万次。
AI视觉识别与动态管控
集成毫米波雷达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摄像头,可实时识别未戴头盔、违规变道等行为,动态调整限速标志响应时间<5秒。
该技术已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智能交通设施展中推广,通过动态交通标志自动优化限速,提升通行安全性。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工程应用
UHPC抗压强度达150MPa以上,桥梁寿命可延长至100年,维护成本降低70%,已用于长三角地区的桥梁和隧道建设。
《超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T/CECS10103-2022)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标准,成为智能交通设施展的技术标杆。
产业协同: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
政策赋能与标准制定
IntertrafficChina深度对接《上海市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5G-A网络覆盖800公里智慧道路和1000个智慧路口的目标落地。
展会发布的《5G-A智慧道路建设标准白皮书》和《超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蓝皮书》,成为智能交通设施展和交通技术展的重要参考。
国际资源与本土创新的融合
展会定向邀约中东、东南亚买家,举办“一带一路”交通基建项目对接会,推动中国智能交通技术输出。
中能欣安的碳纤维融雪化冰系统已进入沙特NEOM新城项目,长沙县V2X解决方案在印尼雅万高铁试点应用,实现技术出海与国际合作。
产学研用的生态构建
发起成立“全球交通创新联盟”,成员包括华为、荷兰交通研究中心(TNO)、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推动技术专利共享与联合研发。
设立“交通科技孵化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最高500万元的商业化支持,重点扶持数字孪生、绿色材料等领域创新项目。
行业影响:从展会经济到产业生态的价值裂变
市场规模引领
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突破4000亿元,车联网、智能物流等细分领域增速超20%,Intertraffic交通展发布的《2026中国智慧交通投资指南》成为行业风向标。
道路安全技术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5%,智能护栏、动态交通标志等产品需求激增,展会特设“一带一路安全技术采购专区”。
技术标准输出
上海制定的《5G-A车联网设备接入规范》通过Intertraffic交通展上升为行业标准,助力中国主导的C-V2X技术在东南亚国家推广。
联合泰伯智库发布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蓝皮书》,规范了UHPC在桥梁、隧道工程中的施工工艺,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
应急与韧性系统构建
长三角一体化应急平台整合跨区域交通数据,实现突发事件15分钟内响应,相关技术在IntertrafficChina实景演示区展示,推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的交通数据互通,降低跨省突发事件响应时间30%以上。
Intertraffic交通展不仅是技术展示平台,更是全球智能交通设施展和交通技术展的“价值连接器”。其在中国的实践表明,通过政策协同、技术验证、产业对接的三维路径,可有效推动智能交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城市道路。
未来,随着5G-A、数字孪生、碳纤维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Intertraffic交通展将继续扮演全球智能交通技术落地中国的实践窗口,为建设“安全、高效、绿色”的交通体系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