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国际交通工程、智能交通技术与设施展览会距开展还有192

语言 EN
国际交通展|如何认识数字交通的新场景?
2024-01-08 10:40|阅读:4

交通运输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支撑着产业运行、商贸往来等经济活动的开展,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当前,随着“数字化”概念越来越火热,建设数字中国成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国际交通展小编觉得,交通运输如何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好数字化赋能的重大机遇,既涉及行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与交通是否能够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好“开路先锋”的重任息息相关。

近一段时期,我国在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工作,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互联网出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线上物流组织效率不断提高,行业联网协同管理不断深入。

但另一方面,数字交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效益不够清晰、场景和模式不够丰富、标准和规范不够统一、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广泛存在,导致人民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还不够明显。

这些问题的源头,其实很大程度在于对“需求场景和应用场景”的探索不足,对“数字交通价值到底在哪儿”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如果没有以“功能提升”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场景作为支撑和依据,就很难去制定标准规范,很难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很难动员各行业部门统一思路、协调推进。这不利于形成针对我国交通数字化转型的全局性、系统性谋划和部署,难以最大化全社会效益。

那么,在当前我国推动数字交通发展的开篇起步期,不妨大胆打开思路,畅想一下数字交通或许可以引发哪些新的变化、带来哪些新的场景,为探索以真实有效需求为牵引的交通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立标靶”、“打基础”。

对于新场景的展望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首先,以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为主要载体,实现运输效率和品质的提升;

其次,以运输组织服务的数字化升级为主要依托,通过促进“交通线下、信息线上”两者更好融合,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精准匹配。

随后,还可以从交通运输作为现代流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消费两端牵引带动的视角进行考虑。

比如,对于消费,或许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打通价值链条,实现交通的价值——不直接通过交通环节来获取而是间接通过消费活动的环节来获取。这样可能会提升从交通到消费整条价值链的总体价值;

又如,对于生产,可以借助数字化升级,在不改变交通资源布局、结构的情况下,直接通过优化提升交通的功能来改变生产链条上的成本和收益分布特征,从而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新组织创造条件;等等。

国际交通展浅谈数字交通可能会引领我们去往的未来

01、模块化、编组式的公交车

大容量、集约化的公共交通对于城市绿色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公共交通的发展逐渐陷入瓶颈——乘坐地面公交出行的人越来越少,但基于民生保障的功能考虑,城市公交系统仍然在依靠大量补贴的情况下维持运行,地方财政压力愈加不堪重负,公交停运现象屡次引发关注。

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法很难,推广运行更加灵活、根据需求响应的公交服务是重要的探索方向。

未来,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重大技术变革的牵引下,或许可以看到兼顾集约和个性需要的模块化、编组式公交车型普及。

这样的公交车由各个组成部分(车厢)成队列运行,车厢可根据乘客需求随时加入、脱离队列,灵活调整行驶路线和目的地,为实现“门到门”的公共交通服务提供了可能,对于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鼓励绿色出行具有重要作用。

02、城市交通“出行即服务”模式

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的“出行即服务”模式主要强调实现供给侧多种运输服务实时信息、票务等功能上的集成,使需求侧的用户能够在一个数字化的“出行即服务”系统平台上完成出行全过程的规划、支付等操作,实现高效率、高品质的“门到门”出行。

想象你在一个“出行即服务”平台支持下:

在每次行程前都能够全面获取、综合分析各种运输服务方式的时间、地点、价格、票务手续、乘坐体验等信息,并基于个性化需求制定理想的出行计划;

在旅途中能够充分借助“出行即服务”系统对运输方式自身和道路环境等外部信息实时、动态的捕捉和处理,对出行计划进行再调整、再优化;

在抵达后能够根据预先选定的付费方式灵活、便捷地进行全过程一次性结算,或在月底、年底自动扣费;

甚至可以考虑以某个时间段为购买单位,通过支付固定的套餐费用,来获得各种交通方式一定数量单位(以时长或里程作为衡量和统计)的使用权,套餐内容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偏好进行定制。

03、航空旅行“行李上门”“行李寄出”服务

很多人在下飞机来到一座新的城市后,就有立即进行购物、餐饮、娱乐、旅游等活动的意愿。很多这类消费活动场所也布设在机场至中心城区的沿线地带。

但现实情况是,人们普遍需要先到酒店放下行李后再外出进行活动。如此,既可能受舟车劳顿或时间限制等影响消减再次外出的意愿,也对外出活动可选择的空间范围存在约束。

未来,若能在当前“行李追踪”等服务发展完善基础上,加强数字化赋能:

一方面,将下机后拿取托运行李的环节延伸为托运行李直达目的地城市的酒店,以及手提行李可选择在机场寄出送至酒店,为旅客创造充分“解放双手”的条件,则有望进一步提升旅客下机落地后的消费意愿。

另一方面,对于准备乘机的旅客,可在城市中心区域研究布设提供行李寄存托运服务、类似“简化版”城市航站楼、点位密度更高的行李托运点。

托运点可以广泛布设在具有购物、餐饮、娱乐、旅游等功能的消费场所,形成以城市航站楼为枢纽、行李托运点为支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布局,为乘机旅客提供便利化的“行李寄出”服务产品,方便旅客就近寄运行李、开展消费活动。

上述类似的消费模式创新同样需要数字化技术的加持,特别是需要为旅客提供行李托运点位置查询,以及行李寄出前的线上预约、托运过程中的状态查询等服务。

04、依托智慧公路服务区的新型消费模式

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背景下,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流量资源,发展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方推动服务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取得了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发展成果。

在当前探索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充分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公路服务区作为展示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要“窗口”的功能,是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区经济发展能级的重要课题。

本质上,我们当前的服务区经济发展模式仍普遍属于“被动式”,即人们以公路交通过程中的“休息需求”为牵引进入服务区,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去挖掘附带的消费潜力。

未来,若能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驾乘人员提供沿途或附近的服务区有哪些消费场景、有哪些地方特色等信息,形成以“消费需求”为牵引、主动选择特定服务区作为沿途消费目的地的行程模式,则有望大幅提升服务区经济规模和效益,进而重塑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价值链。

这样的场景下,真正的“窗口”其实不在服务区本身,而前移到了手机、车载设备等数字化信息载体上,从而借助这样的“窗口”主动引导汽车的交通行为和人们的消费行为。

05、公交企业主导运营的“移动车辆商店”

想象在未来,人们乘坐公交车时,如果车厢能够变成一个品质化的购物场所,人们在出行途中即可满足一部分消费需求或车厢能主动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那么既有利于扩大内需,也能够通过节约购物时间,减少交通出行过程的机会成本。

当然,实现类似场景需要满足一些条件,例如:

第一,需要车厢内的人流密度保持在一定合理水平,既要为消费创造舒适宽松的环境,又要有足够的乘客支撑消费;

第二,车厢容量有限,种类繁多的商品很难像超市一样集中在一辆车里,肯定需要被配置在不同的车辆、班次上,如何实现供需适配便成为挑战。

针对类似难题,一方面,远程办公、共享交通等业态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公共交通的过度依赖,提供了新的替代和分流选项,有助于减少高峰拥挤的现象;

另一方面,需要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预知、预约等方式,引导乘车和消费需求在不同时段、不同车次上尽可能均匀分布,精准匹配供给。

具体来看,比如很多人存在从A点到B点的出行需求,同时伴有潜在的消费需求,但在时间安排上具有一定灵活性,那么就可以预先查询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不同车次分别售卖哪些或哪类商品,根据出行要求、消费偏好来匹配交通和消费的供给。

06、公路差异化收费助力生态旅游价值转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如何实现考验人的智慧。目前我国各领域的生态价值转化普遍面临如何形成有效机制和模式的挑战。

旅游公路是交通运输领域重要的绿色发展场景,但尚未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盈利机制。

例如,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有很多沿途自然风光壮丽的公路,成为很多人向往的自驾游圣地。但这样的公路很难被圈在景区里,也因为主要承担着交通通行功能,难以衡量不同人的真实需求(交通还是旅游),尚不具备根据旅游、风景、生态价值收费的依据。

未来,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可能会为旅游公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很多旅游公路位于相对开阔、原始、无人的西部地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布局密度低、点位分散。

如果向以自驾旅游观光或探险等深度游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旅客收费一定费用,根据其需求提供一个以手机或车载设备为载体的电子信息服务界面:

包含公路沿途及周边的风景、天气等实时信息;

营地、补给站、观景点等配套设施信息;

医疗、救援等安全应急信息;

以及通过关联旅客个人信息提供高效、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保障。

便形成了一套能够区分交通和旅游需求、以付费服务有效满足旅游需求的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即依托旅游公路打造一个可收费但不存在物理边界的“虚拟”景区。

甚至在收费的部分里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大数据细化人们的需求等级,形成更加精准的收费模式。

07、结 语

总的来看,在这个行业,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是运输组织服务的数字化升级,均需要以真实有效的应用场景作为牵引。国际交通展小编觉得,这是推进数字交通发展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即这种变革能带来什么、实现什么,并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讨论如何推动和保障变革的发生。如果需求和场景不明确,那么所谓交通的数字化也只是“流于形式”的新技术堆砌,既浪费资源,也无法满足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