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机动车大幅度增加,使得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智能交通设施展小编觉得,目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和交通拥堵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更加有效的解决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智能交通设施展浅谈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众多,主要为人、车、路、环境。交通事故的成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主要是人的因素,包括驾驶员、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因素
(1)人的因素:交通事故的关键在于人。人主要是指驾驶员、行人、非机动车驾驶员等。具体表现为:
①驾驶员违章驾驶、注意力分散,酒后驾驶等。其中,影响驾驶员行为的因素又可分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②行人、非机动车驾驶员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欠缺,自我防范能力差,无视交通法规都成为交通事故的隐患。
(2)车的因素:车的因素主要与车辆的设计和性能有关。其中引发交通事故较多的是车辆的制动和转向。
(3)路的因素:路的因素主要包括道路的几何特征、道路的交叉形式、路面状况以及交通设施等方面。路面状况主要是路面附着能力;交通设施主要是考虑道路护栏、照明、交通标识标线等是否合理。
(4)环境的因素:道路交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指道路安全设施、交通标识、天气气候和噪声污染等。软环境主要是指交通管理体制。
(二)客观原因主要是道路情况、车辆技术情况及环境因素
道路和车辆状况、环境因素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都是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客观因素。车辆状况是指所用车辆健康状况(车辆维修和保养)。城市道路状况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之一,道侧景观比较单调等先天不足,交通标志及标线存在的问题、道路路况较差。交通管理是指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二、智能交通设施展浅谈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设施随意设置
道路交通设施设置的目的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序、安全、畅通”的精神,指导或保障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等交通参与人遵照交通设施的指示或要求行驶或步行至目的地,道路交通设施本身必须合理设计,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特别是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将“交通法规”和“路权”设计纳入道路交通设施设置标准的范围。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城市道路的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带等部分随意设置,随意设置的交通设施不仅没有起到指示或引导作用,反而会误导驾驶人。
(二)施工不规范,监管不到位
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成型构件的质量和现场施工质量及其监管到位与否。从理论上来说,城市交通设施的施工必须按照国家交通行业标准执行和实施,但是,一旦在实际操作中失误,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数,施工结束后被发现局部质量问题。尽管这些是小问题或是临时性问题,但对于路况不熟或外来的交通参与者来说,往往是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是造成堵车现象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他们处于侥幸心理状态之中,极大地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降低了他们的防范意识。当然,城市中部分道路既没有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又没有画标线,很多主路与支路的交叉口未设置交通标志的现象仍然常见。
(三)道路规划设计不协调
城市道路建设规划,特别是新城区的道路建设规划,应纳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而道路交通设施是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必然内容,本应同时考虑与实施。但是,从各地发生的城市交通事故现场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建成后道路环境状况因与道路交通规划部分安全设计要求不符。其主要原因从两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城市建设各阶段的规划对道路交通规划考虑不足。另一方面,即使设计人员仔细考虑了道路交通安全因素,所能做的工作也仅能局限在和交通安全有关的具体设计技术细节。
三、智能交通设施展浅谈智能交通设施展完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对策
(一)严格科学设置道路交通设施
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及电子监控等的设置,应遵循设置原则。
1.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原则:
城市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应严格按照《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国标GB14886-2016)的要求实施,同时要根据城市所处环境气候的特点以及各道路口的实际条件进行设置,并遵循以下原则:
(1)前瞻性原则。要求在道路建设之前就对车流准确地估计,提前考虑好信号灯的设置,要避免在道路建成之后随意设置。
(2)特殊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考虑在临时性交通流量大的路口,比如学校门口等,根据时间段设置红绿灯和黄闪灯,以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
(3)创新性原则。就是根据不同道路口的环境条件,不断创新更科学、更合理的信号设置,或者是向司机代表征求意见和建议,他们当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创造力。如左转弯待转区的发现就是一个创新,依据路面宽阔程度,一个左转弯待转区的设置为左转弯信号放行增加3辆至5辆小车。
2.标志标线的设置原则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提供及时、完善和清晰的道路信息,加强对车辆的合理引导,以使车辆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不发生错向行驶,保证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根据以上目的,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易见性原则。要求标志标线在道路空间环境中给道路使用者的视觉产生直接而醒目的影响,不仅能够通过视觉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而且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即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快速“抓住”道路使用者的眼球和注意力。
(2)易读性原则。要求标志标线能够快速、明了地传递相关信息,能够很快让交通参与者看懂,即要求交通标志标线使用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必须规范、简单、直接,易于理解和接受,并具有合理、科学的信息量。
(3)协调性原则。要求交通标志提供的信息与交通标线提供的信息保持协调一致,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道路交通环境情况,不能互相矛盾。
(4)规范性原则。交通标志标线作为公众信息载体,必须使用国家规范的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等,如生僻字应标明汉语拼音,不能随心所欲地独立创造出一些使人产生歧义的特殊符号。只有符合规范性设计要求,才能保证交通参与者对标志标线所传递的信息接受和理解。
3.电子警察监控的设置原则
城市道路交通电子警察监控一般分为动态电子监控和静态电子监控两类。
动态电子监控的功能主要是实时搜集道路状况,如道路拥堵信息、违章信息、气象信息及相关设备状态等信息,全天候监视道路交通状况,控制与调节交通流,为疏导交通、减少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提供研判依据,一般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其设置原则是:主要交叉路口、重要单位门口、 车流量大而快的城市道路、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车辆违法行为集中的路段等必须设置,监控范围要保持画面清晰,晚间使用时需有照明设施。
静态电子监控的功能主要是实时记录违章车辆信息(主要信息为车牌号、颜色、车型),控制与调节交通流量,威慑机动车辆保持遵章行驶,一般采用电子照相系统。其设置原则为:凡是设置有红绿灯的路口必须同时设置。
动态电子监控和静态电子监控均需要在醒目位置标注该位置已设置监控系统。目前大多数城市对动态电子监控设置得比较到位,充分发挥了其主要功能和作用。但在设置静态电子监控方面不是很理想,往往只顾实时记录违章车辆信息这一功能,忽略了控制与调节交通流量、威慑机动车辆保持遵章行驶的功能,所以静态电子监控被设置在主要交叉路口和交通流量大的路口,而忽视了一般或车流量小的交叉路口。
(二)加强管理与做好维护工作
1.积极参与城市道路规划
道路是交通的载体,道路的修建、改造是静态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直接制约着动态管理。为使道路与交通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坚持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公路管理部门紧密结合,直接参与城市道路修建改建工作中,提前介入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2.科学、合理地搞好路口渠化和智能控制
要使城市道路道保持有序、安全、畅通,关键在于解决其交叉路口因混乱造成的通行能力低这一主要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针对各交叉路口实地勘察,掌握各交叉路口的各种交通流量及流向,了解各种交通参与者占用道路的时间和空间及其规律,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路口渠化,使路权分配更趋合理。
3.科学、有效地维护道路交通设施
作为交通管理部门,不仅要依据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置交通设施,而且要依据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维护好现有的交通设施,保障交通设施处于科学、规范的运行状态中。
图片
(三)普及知识与抓好宣传和教育
根据国外经验和国内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道路交通规划与设计、道路交通管理与执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很显然,我国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道路交通管理与执法”这一主要属于治标的工作上,而很少重视或无暇顾及另外两大治本方面的工作。从而要大力宣传和普及道路交通设施知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交通的需求。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组织力量,增加宣传内容,改善教育方式,扩大覆盖面,开展全方位的交通安全知识(包括道路交通安全规划设计、交通设施等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四、结语
智能交通设施展小编觉得,科学、合理地设置道路交通设施,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和街面,而且能够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方便市民出行,减少交通事故,防止交通阻塞,节省能源的同时,又降低公害,美化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