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注重安全理念,需要积极主动地抵御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以主动交通安全为原则来进行道路规划设计。上海交通展觉得,导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因素较多,如环境、行车量、人等,但通过对交通事故的综合分析可知,影响道路安全性的根本因素为道路的线形规划设计,不合理的道路线形组合均会引发交通事故。
1.上海交通展解读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系统规划之主动安全理念
主动安全是指事故前的“安全”,即实现事故预防和事故回避,防止事故发生。主动安全性是指通过事先预防,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这个概念起源于汽车制造领域,在当今世界交通运输量急剧增长的形势下,汽车驾驶者承受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交通事故不断增加,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要求世界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制订短期与中长期的计划,以改善交通安全措施。由于传统的方法难以适应,因此,要求汽车制造商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或者降低车祸严重程度。
其中,重要研发成果就是采用能够与相应的环境传感器系统连接的车辆电子控制系统。这种交互连接方式可以全面监控人的操作,提前预测行为后果,并对驾驶员进行提示,对驾驶员的危险行为加以纠正,同时监控车辆的运行状态。通过能够共享信息的“传感器融合”技术预防事故的发生,即便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也会减少人员伤亡。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动安全的理念被引入交通设计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1世纪初,主动安全的理念被引入规划领域后,预防、减少交通事故有了更宏观的平台。
2. 上海交通展解读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系统规划
2.1 规划目标
道路系统规划是同步于控规编制的专项规划,是控规中道路规划的重要支撑,其核心成果是通过图则和指标体系融入控规予以法定化管控。道路系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应承担以下3方面职能:
(1)对上承接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意图。道路系统规划通过深化、细化、优化综合交通规划的路网框架,全覆盖不同等级城市道路,对控规路网规划和道路设施建设提出明确指引和要求。
(2)横向成为控规的重要支撑。通过强化交通和土地利用、交通和其他市政设施的深度协调,形成道路功能、道路等级、横断面布局、交叉口控制、港湾式公交站点、慢行过街设施等精细化详细规划成果,通过图则化和指标化的成果形式融入到法定控规。
(3)对下成为工程设计的重要指引。通过系统图则和指标化的成果形式,对道路各类指标要素进行精细化的规划管控,形成道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条件。构建规划意图向具体设计施工的渠道和平台传递,指导道路工程设计和建设。
2.2 主要控制要素
道路系统规划控制要素包括“指标、平面、竖向、横断面、交叉节点、附属设施”等,其中:“指标”包括路网结构、道路等级等核心指标;基于道路功能、道路等级等前置要素,对道路平面线形进行系统性优化调整;竖向包括道路重要交叉节点和变坡点的竖向标高,特征节点之间的道路坡度、坡长、坡向等要素;横断面重点确定不同类型道路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中央和机非隔离带、绿化或设施带等功能需求空间,集成形成道路横断面;从精细化交通组织入手,确定规划片区内各个交叉节点的规划类型,对平面交叉口的渠化控制形式进行规划指引;细化街道功能设施,明确红线以内相关附属设施规划布局。这些设施包括结合道路交叉口设置的港湾式公交站点布局、道路路段港湾式公交站点布局、交叉口和路段人行过街设施布局、部分支路停车带布局等,并在道路横断面规划、道路红线划定等方面进行反馈和控制。
2.3 主要技术方法
2.3.1构建面向控规的交通需求模型
现行控规中评估道路网的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把握道路网规划的交通容量与地块规划对应的交通需求是否平衡。考虑控规阶段用地布局、人口与岗位分布等相较于总体规划阶段存在一定的优化调整,在控规用地、人口、岗位等要素基础上重新构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可为城市交通设施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加精细化、精准化的指导与支撑。借助面向控规的交通需求模型,识别空间联系需求特征,校核骨干路网和关键截面承载能力,并为精细化设计道路网络设施、道路交叉口节点控制方案提供定量依据。
2.3.2划分基于交通方式需求的功能
分区城市道路设施规划的标准不应一刀切,而应是更加精细化、差别化地予以规划控制。城市功能分区的差异性决定了交通需求特征的差别,也就决定了不同功能分区对道路设施功能、网络密度、技术标准等需求的差异化。如通过构建慢行、公交、小汽车、货运等方式交通需求强度分区,引入各交通方式特征强度影响因子,按侧重程度的差异,将各交通小区集计后划分为慢行优先区、机非协调区和机动保障区。
2.3.3构建“以道路功能为核心”的核心指标
在不同城市功能分区,交通需求的差异要求道路功能的塑造应当差别化。如交通性道路应重点保障机动车通行效率,服务性道路应更加重视两侧慢行空间,景观性道路优先保障景观空间等。在明确道路功能的基础上,确定路网结构、道路等级等核心指标。
2.3.4系统性优化道路平面传统控规
对道路平面线型指标的确定偏于定性分析。尤其是在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地地区,常出现规划平曲线取值不合理导致道路设计阶段难以实施的情况。通过构建合理的道路网设计速度体系,结合各类型道路功能、地形条件、沿线用地特征等因素,从而确定道路平面线型指标。道路平面应与自然地形环境、用地功能需求互动协调,制定适合各个用地功能组团的路网组织方式。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市骨干道路避让大山,适当开挖小山;以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次支道路,平面选线应依山就势、顺应地形条件,落实“小街区、密路网”精神,形成疏密有致的道路平面网络;在生活商业区加密道路网络,创造宜人街道;在工业片区适应项目用地的弹性需求,路网间距适当增加,预留一定弹性道路。
3.结语
道路交通安全影响人们的生活出行。上海交通展觉得,在趋于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下,交通安全成为道路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对既符合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又能使安全水平得到提高的道路规划设计进行探索,可为道路安全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上海交通展整理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信息,推荐您来参观上海交通展。